中国教育报刊发我校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7-02浏览次数:914

      72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以《凸显地方特色 打造优质品牌——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刊发了我校校长叶芃的文章。

  文章指出,黄冈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开展教育硕士培养的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是我校多年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文章分“明确思路,发挥优势,定位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把握方向,突出特色,探索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牢记目标,精选内容,完善教育硕士培养课程”、“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指出,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资格后,我校就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硕士”、“怎样培养教育硕士”这两个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分析本校和本地的特点及优势,我校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发扬学校百年教师教育传统,充分利用“黄冈基础教育品牌”的优质资源,探索建立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与国家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确立了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高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农村中小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并能为“优质均衡义务教育”担当重任的“种子教师”,为打造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指出,在研究生教育探索实践中,我校牢牢把握“把教育硕士培养成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这一方向,初步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高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目标,以紧密联系基础教育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凸显特色人才培养。 二是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技能培养。 三是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凸显应用能力培养。

  文章指出,我校牢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注重地方特色与职业特色,精选内容,尝试建立能够吸纳最新专业思想,能够及时反映基础教育最新理念、最新要求、最新实践,能够承载和传授更多的教育和教学资源的课程体系。一是完善“交替学习”的课程结构,彰显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实施“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计划,彰显针对性与校本性。  三是开展“三维合一”的能力培养活动,彰显立体型与复合型。

  文章指出,在完善教育硕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我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用制度巩固教学中心地位,以投入保障教学持续发展,以强化质量管理搞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一是建立“五合一体”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增强整体师资力量。二是探索“建管用结合”的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创造优质实践环境。 三是健全“三落实”的领导管理机制,提升教育办学水平。

  文章最后强调,我校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实效,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今后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一定能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的预定目标,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原文如下:

凸显地方特色 打造优质品牌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院长 叶芃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加快教育硕士培养步伐、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提高我国教师整体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2011年,国家启动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黄冈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办在革命老区的普通师范院校,成功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作为一所新开展教育硕士培养的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是我校多年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去年6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来我校开展专题调研,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定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给予充分肯定。今年5月,在全国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交流与研讨会上,我校打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做法引起关注。

 

明确思路,发挥优势,定位教育硕士培养目标

  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资格后,我校就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硕士”、“怎样培养教育硕士”这两个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公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本校和本地的特点及优势,我校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发扬学校百年教师教育传统,充分利用“黄冈基础教育品牌”的优质资源,探索建立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与国家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确立了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高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农村中小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并能为“优质均衡义务教育”担当重任的“种子教师”,为打造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四个特征:一是传承和弘扬黄冈教育精神;二是面向农村中小学,服务基础教育;三是培养具有教育家潜质的“种子教师”;四是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基于以下优势:

  一是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的优势。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他们大多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具备了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而教育硕士阶段的培养过程,正是其积聚能量再度提升,把自己打造成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要时期。

 

  二是我校所具备的多种有利因素。我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百年耕耘,学校已成为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从2006年开始,我校先后与上海师范大学等6所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11年获得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试点资格,2012年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并进行培养,已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三是我校积累了培养硕士的经验。在7年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独立培养实践中,我校实施了“356”工程,即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求品牌”的理念,按照“创新模式与方法,彰显优势与特色,改革体制与机制,强化管理与监控,重视过程与质量”的方针,采取“常规管理抓规范,队伍建设抓素质,教材建设抓案例,课程建设抓校本,实践活动抓过程,人才培养抓质量”的方法,迄今联合培养了8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4名。

  可以说,我校所具有的百年师范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专职师资队伍优势,奠定了把教育硕士生培养成优秀教师的丰厚基础。

 

把握方向,突出特色,探索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探索实践中,我校牢牢把握“把教育硕士培养成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这一方向,初步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高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目标,以紧密联系基础教育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凸显特色人才培养。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既要掌握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教育硕士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中小学教学或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我校在认真总结本校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和差异性”特色,注重开发和利用黄冈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制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技能培养。教育硕士教学模式的建构,既要符合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规格的要求,也要符合我校的培养特色,符合黄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我们秉持“坚持师范性,突出地方性,凸显应用型”的原则,构建了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交替进行的“4学期8单元”教学模式,即:基础理论课程与教育见习+专业课程与专题调研+相关理论课程与“影子培养”+“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其特色是: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重培养教师专业技能;校内与校外结合,注重与基础教育对接;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突出实习实践课程。

  三是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凸显应用能力培养。我校坚持“强化实践要求,兼顾过程评价,着眼实际问题,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构建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三种能力”评价标准和“五主五辅”的多元评价方法。“三种能力”,即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团结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适应专业工作的技术与能力。“五主五辅”,即理论课程以课程教师评价为主,以合作学校或兼职硕导评价为辅;实践课程以实践实习基地与兼职硕导评价为主,以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辅;学生学习爱好与研究兴趣培养、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等培养过程以导师评价为主,以导师组评价为辅;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以学生评价为主,以管理人员评价为辅;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以学生为主,以双导师和导师组为辅。这种建构在以学生为主体基础上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牢记目标,精选内容,完善教育硕士培养课程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校牢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注重地方特色与职业特色,精选内容,尝试建立能够吸纳最新专业思想,能够及时反映基础教育最新理念、最新要求、最新实践,能够承载和传授更多的教育和教学资源的课程体系。

  一是完善“交替学习”的课程结构,彰显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学习阶段,我校每学期安排至少6周的实践活动,学生从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始见习和调研,边学习边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和基础教育现状,也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思考、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课程不是走形式,而是带着“任务”去观察、分析、总结和反思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任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进程给出的见习与调研任务,二是校内外导师布置的实践任务。每次实践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实施“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计划,彰显针对性与校本性。我校设立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确定“重实践、强能力、优结构、建体系”的课程建设立项原则和“学位课程教材建设优先、案例和校本教材建设优先、无公开出版的教材建设优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优先”的教材建设立项原则。重实践,就是实践内容占整个课程内容的1/3以上;强能力,就是突出研究生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优结构,就是在课程结构中,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结构科学合理;建体系,就是通过课程建设,建立一个具有自身特色、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我校去年评审通过了5门课程和3门教材的立项,项目鉴定验收后,纳入教育硕士系列教材出版计划并公开出版。

  三是开展“三维合一”的能力培养活动,彰显立体型与复合型。我校的实践活动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实践形式,既有教育教学见习、调研和教学实习,又有教育管理见习和实习;既有微格教学,又有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既有集中组织,又有分散行动。实践范围,以实习实践基地为主,依托基地但不限于基地,特别是教育调研覆盖黄冈市乃至鄂东地区中小学范围。实践内容,以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为主,抓住中小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小组学习、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重点,但又兼顾其他,主要是积极组织教育硕士研究生参与县市级及以上的教学比赛、备课会、备考会、学术交流会等各项能力提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宽、广、厚”的三维立体型人才。“宽”,指教育硕士在学期间涉猎的领域宽;“广”,指教育硕士的见识和视野广;“厚”,指教育硕士的理论基础厚。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在完善教育硕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我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用制度巩固教学中心地位,以投入保障教学持续发展,以强化质量管理搞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五合一体”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增强整体师资力量。坚持学校与基地结合,选聘基地“双师型”教师作为校外兼职导师,与学校各领域导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在黄冈市内乃至鄂东地区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研究机构选聘校外兼职导师,个别课程聘请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授课,部分课程安排专家讲座;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校内导师以专职为主,校外导师和课程教师则以兼职为主;坚持专业领域与学科建设结合,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个人负责与集体指导结合,实行导师组指导制,即每名研究生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指导为主,建立导师组共同指导机制。这种“五合一体”机制,不仅形成了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而且增强了学校整体师资力量。

  二是探索“建管用结合”的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创造优质实践环境。目前,我校已建立7个研究生高端实习实践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基地建设和管理中,我们做到了“三个实现”:第一,实现了基地建设真投入,即经费投入和感情投入。前者是帮助基地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后者则是与基地学校领导、老师多交流、沟通,在方便和必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实现了基地管理长效机制的形成。基地建设不能只建不管、只用不管,但管理基地不能只靠“协议”,而要靠机制和任务。第三,实现了双方合作共赢,即基地接收、指导和培育教育硕士研究生,我校指导基地的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这样就形成了“共建共管,以建促管,以管促用,以用促建,管建结合,重在使用”的“建—管—用”相结合的基地建设管理新模式。

  三是健全“三落实”的领导管理机制,提升教育办学水平。我校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办学水平;切实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做到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使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校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实效,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今后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一定能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的预定目标,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7/02/content_98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