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05浏览次数:1860

——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研讨会上的讲话

武汉大学  顾海良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同时,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诸如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关系,研究生教育内在的结构怎样调整,研究生教育怎么面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等。本文从武汉大学的实际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多年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经验,把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解放思想的新内涵

      “十七大”再提解放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理论家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对解放思想做出种种不同的解释。我认为现在继续提倡解放思想,它包括三种特定的内涵和特定的要求: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一道路与理论体系发展的三十年经验证实:能够寻找到这条道路或者建设理论体系的关键就是解放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实践永与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历史证明解放思想是我们的思想路线,是我们理论的精髓。二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与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明确认识哪些是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哪些是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因此,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如何符合科学发展观,如何履行科学发展观,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十七大”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十七大”对小康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生的问题,另一个是生态问题,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就我国高等教育来看,解放思想的新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三件影响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高考使高等教育重新回到教育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假如没有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回到正确的道路上。第二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尽管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但其发展一直是在一个体系不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也追求过教育体系的完善,研究生教育在1964、1965年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的30年学位制度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形成体系。第三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只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个转变速度之快,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恢复高等教育蕴涵着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和思想解放的理念;学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我们开发的心态,吸收世界高等教育所有的长处和优势,来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制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实际上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第二,高等教育的理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要破除迷信,敢于冲破不合适宜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的抄袭和模仿一个国家或某几个高校的发展模式。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来讲,美国就探讨出多种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就研究生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中做一些大手笔的吸收和改进,而不是把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约束或束缚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国高等教育至少研究生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是可以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现在提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十分必要,但要实现研究教育强国则必须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根本性问题:一个是研究生教育强国与经济社会发展强国的内在联系,世界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经济上还没有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二是研究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三是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现存国内教育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教育目标的改变。解放思想对高等教育来讲,不仅要集中体现于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而且要着力体现于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还要全面体现于教育全部过程和主要环节的创新,还要体现于素质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根据“十七大”的要求,我们要在三个方面来确立我们的参照目标:(一)适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发挥高等教育在夯实民族振兴基础、奠定社会公平重要基础中的新作用。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教育界的人士认为中央把教育放到民生问题上解决,这是对教育的贬低。其实不然,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来谈,实际上是说明我们教育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把教育成为民众的奢侈品变为民众的必需品,民生问题就表明教育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必需品。这里包含三个层次,一个是必需品,一个是奢侈品,还有一个是享受品。所谓的民生阶段就是把教育作为谋取生存的出路,谋取生活的出路和谋取更高的生活的手段,因而教育成为了民生必需品。以后当教育成为影响人们精神享受的时候,那就是民享。民生阶段,教育怎样为人民谋取生存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指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的发展,自己的发展又如何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有两个观念十分重要:一个是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另一个是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

关于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划分,国际上目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学说,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介乎其间的为大众化阶段。依此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就步入大众化阶段(参见表一)。大众化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什么新征?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表一:1998-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表

 

年    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毛入学率

9.8%

10.5%

12.5%

13.3%

15%

年    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毛入学率

17%

19%

21%

22%

23%

 

      首先,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数量增幅较大,且与本科生教育连接更为密切。本科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到2007的23%,增长的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与此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同步的增长(参见表二)。从1998年的7万到2007年的42.222万,增加了6倍,增长的比例也是相当大。

 

表二:1998-2007年全国普通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比较

单位:万人

年    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

108.36

159.68

220.61

268.28

320.5

硕士招生人数

5.51

6.57

9.53

12.76

15.9

博士招生人数

1.49

1.83

2.48

3.19

3.73

年    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

382.17

447.34

504.46

530

 

硕士招生人数

21.78

27.31

31.23

34.21

36.47

博士招生人数

4.9

5.31

5.49

5.6

5.75

 

      Ρ究平逃姆⒄箍梢钥闯觯芯可逃乇鹗撬妒可逃谛枨笊匣褂泻艽蟮氖谐】占洌芯可逃诔な逼谀诨够岢晌桓鼋羧钡慕逃嘈汀Q芯可逃谛枨蠓矫娴难沽κ抢醋员究平逃⒄梗妒垦芯可氡究粕墓叵当冉厦芮校秸呤侵苯佑泄氐摹K灾贫ㄑ芯可⒄拐铰裕乇鹗茄芯可猩婺5氖焙颍究平逃且桓龊芎玫牟握瘴铩?/P>

      其次,研究生教育从单一的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显著地向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齐头并进发展的转变,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之一。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性、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生教育里面,对专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会大大的增加。正当我们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却正在迅速将硕士研究生由专门的学术性转向应用性,而且这个转变的速度相当快。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我们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跟上这种转变,所以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上,既强调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又重视应用性研究生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同步,这就是我们研究生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据考察,英国更多的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特别是交叉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完全按需求来设置,这比我们现在基本是以延续学科目录衍生专业设置更合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作为管理,但实际是授予理学学位,而且学制明显缩短,一般是12个月到18个月(参见表三)。国际上研究生学制12个月到18个月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是由于培养人才的规格变了,而我们国家现在学制上举棋不定,改成两年又改回三年,关键问题是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都没有改变。

 

表三:国外几所大学硕士专业设置比较

 

学校

硕士

专业

硕士

类别

学  制

硕士学位

毕业证

全日制

兼职

全日制

兼职

伦敦大学学院(UCL)

法律与政治理论

文学硕士(MA)

1学年

2学年

 

 

犯罪科学

理学硕士(MSc)

1学年

3-5学年

 

 

国际公共政策

理学硕士(MSc)

1学年

2学年

 

 

牛津大学

The Univ. of

Oxford

工业关系及人力资源管理

(Industry Rel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理学硕士(MSc)

 

1学年

 

 

 

 

 

 

 

英国女王大学

Queen’s Univ.

Belfast

人权与刑事公正

理学硕士(MSc)

法学硕士(LLM)

1学年

2学年

 

 

公司治理与公共政策

理学硕士(MSc)

法学硕士(LLM)

1学年

2学年

 

 

爱尔兰国立大

学(UCD)

 

平等研究

理学硕士(MSc)

12个月

24个月

 

 

发展研究

理学硕士(MSc)

15个月

24个月

 

 

爱丁堡大学

The Univ.

Of dinburgh

创新、技术与法律

法学硕士

(LLM)

12个月

24个月

 

 

早期教育

管理学硕士(MMS)

教育学硕士(MEd)

 

72个月

 

48个月

发挥心理学(performance psychology)

管理学硕士(MMS)

理学硕士(MSc)

12个月

24-72个月

12个月

24个月

MBA

工商管理硕士(MBA)

12个月

30个月

 

 

国际商务(MBA)

工商管理硕士(MBA)

15个月

 

 

 

 

第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育内容迅速向模块式知识教育内容转变。与转变相适应的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迅速更新。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从教科书、从导论、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开始讲起,基本上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育。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根据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组合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多学科模块的移动。如何向模块式的知识教育转变,其关键就在于制订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的新培养方案,这是由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向模块式的知识体系教育转变的迫切需要。模块式的知识体系的教育假如能够促使研究生跨学科指导小组的建立,这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变之一。

第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培养单位与研发部门、用人单位结合的培养方式凸现而出,专业硕士学位得到大力发展是大众化条件下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培养方式变了,特别是专业学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培养单位、研发部门与用人单位结合的培养方式正是适应了培养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需要。从90年代设置大量的专业硕士学位,一直到现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还有工程硕士领域的扩大等等,它们不是简单的学术性学位的扩张,而是研究生开放性培养的必然结果(参见表四、表五)。

 

表四: 专业学位设置及学位授予情况

 

专业学位名称

设置或招生时间

专业学位名称

设置或招生时间

工商管理硕士

1990年10月设置

口腔医学硕士

2000年招生

建筑学硕士

1992年11月设置

公共卫生硕士

2001年招生

法律硕士

1995年4月设置

军事硕士

2002年招生

教育硕士

1996年4月设置

会计硕士

2004年招生

工程硕士

1997年4月设置

体育硕士

2005年招生

临床医学硕士

1997年4月设置

艺术硕士

2005年招生

兽医硕士

1999年5月设置

风景园林硕士

2005年招生

农业推广硕士

1999年5月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007年招生

公共管理硕士

1999年5月设置

翻译硕士

2007年招生

 

表五: 设置工程硕士的学科领域

 

工程硕士领域代码

工程硕士领域名称

工程硕士领域代码

工程硕士领域名称

430102

机械工程

430112

计算机技术

430103

光学工程

430113

软件工程

430104

仪器仪表工程

430114

建筑与土木工程

430105

材料工程

430115

水利工程

430106

冶金工程

430116

测绘工程

430107

动力工程

430117

化学工程

430108

电气工程

430118

地质工程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

430119

矿业工程

430110

集成电路工程

4301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430111

控制工程

430121

纺织工程

4301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430132

食品工程

430123

交通运输工程

430133

航空工程

4301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430134

航天工程

430125

安全工程

430135

车辆工程

430126

兵器工程

430136

制药工程

430127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430137

工业工程

430128

农业工程

430138

工业设计工程

430129

林业工程

430139

生物工程

430130

环境工程

430140

项目管理

430131

生物医学工程

430141

物流工程

 

从“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上修改的一句话也可以看出研究生培养的这种转变需求。由原来的“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到现在的“要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前是教育为主,为人民服务,现在则是以人民为主,教育要满足人民;教育的评价主体转变了,由教育部门来评价教育走向转为由人民来评价教育走向。

第五、研究生来源的多样性。因为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教育、终生教育、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所以在研究生的来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以武汉大学为例,从2002年到2007年的生源统计表可以看出研究生生源的变化,比如说科研人员,原来报考的人员应该比较多,但近几年报考武汉大学的科研人员相对减少,究其原因,目前一线的科研人员大多已经有了硕士学位。而高校教师基本上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能够保持是由于现在高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很多层次低一点的学校还是用本科生来充当教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学教师,中学教师报考研究生数量的起伏也不稳定;应届本科毕业生始终是研究生来源的主体,保持在50%上下。缺乏规律性的多样性生源是今后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参见表六、表七)。

 

表六: 武汉大学2002-200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类别统计表

 

生源类别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科研人员

6%

3.9%

2.9%

0.69%

1%

0.5%

高校教师

4.5%

3.5%

4.2%

4.5%

3.9%

3.5%

中教教师

6.1%

4.3%

5.1%

5.5%

5.2%

4%

其他在职

28.8%

23.8%

22.1%

19.4%

16.5%

15.5%

应届本科

41.4%

48%

51.1%

48%

49.8%

53.5%

成人应届

0.9%

0.7%

0.9%

1.3%

1.4%

0.6%

其他人员

12.3%

15.8%

13.7%

20.6%

22.2%

22.4%

 

表七: 武汉大学2002-2007年博士研究生报考生源类别统计表

 

生源类别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科研人员

3%

2.4%

3.2%

4%

5.3%

6.3%

高校教师

35.5%

30.4%

29.6%

32.6%

36%

40.2%

应届硕士生

36.5%

45.2%

36.7%

43.4%

36%

26.4%

其他人员

25%

22%

30.5%

20%

22.7%

27.1%

 

第六、单一的学术性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向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转变。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又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点滞后。如何把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得更加科学,是我们今后在发展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没有评价标准是不行的,但评价标准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制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我们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

第七、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走向世界、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即由研究生教育中的老师之间的国际交流迅速转变为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过程的交流。欧盟前几年已经规定成员国的大学生在学期间必须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欧盟以外的国家留学,现在这一趋势已经扩大到整个世界。

第八、与国际交流大融合的趋势相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地区差异正在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布局和高等教育的布局有一定区别,国家制定政策时往往强调博士点、重点学科等要向西部倾斜。向西部倾斜的一个前提就是以不同标准来评价同样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目标是为西部培养人才,但是降低了研究生培养标准。同时西部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一定都留在西部,可能有的去了中部和东部,这样不仅不能满足西部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且还会由于研究生培养标准不同而导致国家整体研究生质量的差异性扩大。国家对留不留人才的选择到底是人才的政策性引导、结果性引导还是起点性的引导?到底是给予起点上的支持,还是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从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是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此外,降低培养标准对整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到底产生何种影响,西部培养的人才留在西部的到底有多少,培养的人才中是社会性的人才还是纯粹本单位人才等等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这种地区性差异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

上述八个问题,是从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相应的部分提出的不同观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估价和研究生培养问题是切入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的一个基点,也是引发思考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立足变化的关键。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近30年,尽管规模起伏变化,但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1999年以后,随着本科生持续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连年剧增,研究生规模迅速跨入世界大国行列。198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是1.1万人,2006就达到了39.8万人,是1982年的30余倍,研究生教育已经培养了120多万高层次人才。

现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达世界第二位(美国为第一位),在读博士生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影响对研究生教育基本估价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科研质量在不断提升,名校研究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的接近;另一个是少数新增硕士点扩招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研究生整体质量下滑的说法有失偏颇。以前每年只有4万研究生毕业,现在是30万硕士,4万跟30万有两种比较方法。一个就是30万里面拿出4万,这4万研究生的水平不会低于以前4万研究生的水平;另一个就是整体30万都要达到以前4万的那种水平,但这种评价方式有失偏颇,何况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还不能用同一标准尺度去衡量。因此,研究生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下滑。关于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生视角去分析,有九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是培养方案与过程同人才培养要求与规格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的程度因学校而异;第二是招生方式没有显著的改革;第三是课程设置不尽完善;第四就是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第五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第六是教学内容部分陈旧,不具前沿性;第七就是导师知识老化现象蔓延;第八就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不够,没有进入学生层面的培养过程交流;第九是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与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功利性驱动影响较深。

(二)导师队伍建设,这里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导师的责任。先前的导师责任界定有过多的政治化倾向,其导师责任并不明晰。其实,导师的责任主要包括:学术指导与人格提升、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传递、授业、解惑),对研究生的自我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科研的合作者。二是导师的权力,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有权参与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相关工作,提出录取建议、决定是否愿意录取;有权推荐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候选人;有权淘汰综合素质和学业不合格的研究生。三是导师岗位的规范,这包括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加强导师的职前和在岗培训,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等。

(三)招生方式的改革。扩大导师选择和面试的录取权重,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性、理解力和进取心,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加强对研究生的面试考核,这些是可以通过谈话和讨论问题来达到这个目标的。

(四)培养过程的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主导和主体),统筹各方面资源(校院系的资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实行“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指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组织论文答辩的联合培养制度。

(五)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博士生以科研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行以科研需要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培养模式,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把“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加大研究型课程、方法论课程以及两者相结合课程的开设力度等。

上述是我对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想法,把这些想法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批评,共同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